1、制定法规、政策为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0世纪80年代,上海主要是针对扩大科研机构的自主权、实行有偿合同制的试点、推进技术市场和各种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体等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围绕科研系统内部、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外部环境和市场运行机制的形成而做出的系列政策和法律规定。在科技管理方面,分别制定了上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1988)、上海市民办科技经营机构管理办法(1989)、上海市“星火计划”项目暂行管理办法(1986)等政策;在政策与资源分配方面,制订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拨款管理办法(1986)、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试行条例(1987)、上海市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实施办法(1987)、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的规定(1986)等政策;在科技服务方面,制定了上海市科技咨询管理办法(试行)(1986)、上海市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管理办法(1986)等政策;在知识产权方面,制定了上海市专利许可合同管理办法(1987)、上海市专利纠纷调处暂行办法(1988)等政策。
20世纪90年代,上海科技创新政策重点面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1990年,市人大通过《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暂行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方法律。1992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发展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振兴上海经济的决定》,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进行了全面部署。1995年出台《关于加速上海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对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做出规定。1996年,市人大颁发《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全面规范和完善上海市科技进步工作的法律环境。1997年出台《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本市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998年,市委、市政府发布《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简称“18条”),这是上海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标志性文件,其推动效力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此后,又出台《关于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化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程序(暂行)》、《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为上海张江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
进入21世纪后,重点面向创新体系的构建以及创新价值链的完善,上海科技创新政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上海陆续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以及《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重要文件,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了保障。同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简称“60条”),2006年5月,上海颁布了科技创新“36条”政策。截至2008年底,围绕国家和本市科技创新政策,上海市政府15个委办局陆续制定并颁布了“36条”政策的29个实施细则或工作方案,上海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08年9月,市委启动科技创新重大专题调研,重点梳理了现有政策体系,尤其是理清了企业最为关注的创新政策(研发费加计扣除、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政府采购、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在调研基础上,围绕加速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重点提出了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鼓励和支持科技创业、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培育和发展创新集群、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公益性服务、推动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举措,有效地补充了上海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图1 上海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2、制定实施科技规划和计划引导科技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前,上海科技发展规划注重提升上海科技实力,尤其是关注科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1958年11月,上海首次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上海科学技术重点任务规划,包括22个方向、52项重点任务。1960年1月,上海制定了1年、3年和8年的科技发展规划。1962年,1963年,投入1.25亿元,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545项生产技术进行改造。1963年,又明确提出“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一个先进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的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后,上海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方针逐步从塑造科技的优势转向面向经济主战场和以应用为导向的发展思路。1977年,制定了《上海市1978~1985年重点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抢时间、争速度,在本世纪内把上海建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基地”的奋斗目标。1985年,制定了《1986~2000年上海市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1994年,制定了《“九五”计划及2010年科技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经济、社会和科技自身发展3个方面的9个重大计划。2006年,上海以市府1号文件发布《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立了以知识竞争力为指标,以应用为导向,重点围绕“健康上海、生态上海、精品上海、数字上海”实施“引领(HEAD)工程”的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目标。
此外,作为政府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科技计划对上海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除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外,设置了本市的科技计划,努力实现项目、人才、基地能力建设与体制环境建设的协同发展。
3、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
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是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促进上海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普事业的发展,建立了科普联席会议制度,颁布了科普法规和制定了科普五年规划,将科普场馆建设纳入市政府实事工程。截至2008年底,上海已建成专题性科普场馆26家,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180余家,成功举办了上海科技活动周、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上海航天科技展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大型科普活动,激发了公众的科普热情。
科技公共服务是提高上海科技创新创业效率和效益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上海成立了我国首家国家级技术市场上海技术交易所、积极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创新驿站建设推进成果转移、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等。2004年,为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完善创新服务链,提升产业技术能级,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成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在全国推出首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的地方立法,使法规成为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有力保障。截至2009年6月,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近20.3万,累计服务量达849.6万次,为研发机构和企业提供科技服务,逐步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不断加强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开放的创新环境是加快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前,上海科技的发展环境较为封闭。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经历了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即由一般派遣访问考察、举办中小型学术会议、开展一般科技合作,向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举办大型国际科技活动、开展重要的合作研究、发展技术贸易,进而吸引国际风险投资、加强科技孵化器的国际交流等方面提升。此外,上海的国内科技合作也经历了从横向联合、对口支援带动再到以服务国家战略、启动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为重心的国内合作新格局,在不断强化合作的同时,不断拓展上海科技创新的发展空间。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